关于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3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3-10-08 16:20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姚尚奎代表:

您在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淮南麻黄鸡产业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局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经济圈成员之一。全市辖寿县、凤台2县,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5区和1个国家级毛集综合实验区,国土面积5532平方公里,人口383.4万。市境位于淮河流域,水资源丰富,气候属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以南为丘陵,是淮南麻黄鸡主产区。

一、基本情况

2020年,淮南麻黄鸡农产品基地被认定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当年淮南麻黄鸡养殖数量超过4300万羽,生产苗鸡10400万羽,产值达21.43亿元。“淮南麻黄鸡”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1县(寿县)4区(田家庵区、八公山区、谢家集区、大通区)41个乡镇。淮南麻黄鸡是我国优质的家禽遗传资源,淮河流域良好的水资源、丰富的五谷杂粮和广阔的丘陵山地,为麻黄鸡的饲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淮南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淮南麻黄鸡产业发展,把淮南麻黄鸡生态养殖和淮南麻黄鸡蛋生产列入乡村振兴产品的特色产业。近几年连续出台淮南麻黄鸡养殖扶持政策,并在品牌创建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20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主营淮南麻黄鸡蛋的3家企业列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淮南麻黄鸡蛋远销沪苏浙和全国其他地区。

近年来,淮南市积极推进麻黄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安徽省实施的“两强一增”“158”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淮南麻黄鸡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构建以淮南麻黄鸡绿色发展为主线,提升全要素标准化、全程质量控制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深入落实绿色、协调、品牌、融合发展理念,着力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发挥品牌效应、支持建设示范园区,内调结构提质量,外树品牌拓市场,纵向融合延链条,着力提升麻黄鸡产业发展质效,促进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淮南麻黄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一是发展历史悠久。淮南麻黄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汉代起,就广为淮河流域饲养,因雌鸡羽毛麻黄而得名,雄鸡羽毛呈金红色、鲜红冠墨绿尾、光泽四溢、昂首挺胸,亦称为“淮南王鸡”。据《高祖传》记载,早在汉代,淮南麻黄鸡就被列为“贡鸡”,现为安徽五大名鸡之首,也是安徽主要养殖家禽品种之一。淮南麻黄鸡原产地及主产区为安徽省淮南市,分布于淮河以南丘陵地区。淮南麻黄鸡属于肉蛋兼用型,体型中等,结构匀称,羽毛丰满,是我国著名的优质地方鸡品种,已列入《国家畜禽品种志》。

二是发展定位清晰。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淮南麻黄鸡的品种保护和产业化发展,将其列入淮南市国民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扶持政策。近年来,淮南麻黄鸡养殖量大幅增加,品牌宣传力度逐步加大,特别是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硕果累累。制定出台《现代农业淮南麻黄鸡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坚持政府引导、技术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相结合,进行淮南麻黄鸡产业标准顶层设计,设计通过3年时间的项目实施,构建完善的淮南麻黄鸡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提出麻黄鸡产业标准制修(订)清单,创新研究一批以麻黄鸡为主线,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淮南麻黄鸡全产业链相关标准综合体。汇总集成“可复制、可推行”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技术,在全市组织建成一批管理规范,全程控制的麻黄鸡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逐步建立市县(区)协同,多方参与的淮南麻黄鸡全产业链标准化推进机制,整体提升麻黄鸡产业标准化进程及产业转型升级,全面促进麻黄鸡产业质量发展。2021年,财政支农投入金额650万元,其中特色产业获得中央财政投入金额450万元,特色产业获得社会资本投入金额6.5亿元。联农带农5.3万户,其中特色产业从业农户数4.6万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470元,其中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47元。

三是发展成果丰硕。现有以淮南麻黄鸡开发为主营业务的部级农业标准化养殖基地(场)3家,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场)5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家庭农场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专业批发市场1家、家禽屠宰企业1家,全市农村农民房前屋后、林下、果园养鸡已成常态。2020年淮南麻黄鸡农产品基地被认定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淮南市兴杨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2020年12月25日淮南麻黄鸡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淮南市政府在安徽优质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合肥、上海)交易会上以“淮南麻黄鸡 中华好食材”为主题,专门向社会推介淮南麻黄鸡。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了2020中国淮南麻黄鸡烹饪大赛,推出了百余道以淮南麻黄鸡为主要食材的美味佳肴。通过一系列品牌创建、宣传,淮南麻黄鸡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2021年7月份获批国家名特优新产品称号,同年获得450万元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资金支持。经统计部门统计,2021年淮南麻黄鸡的养殖数量4270万羽,产值达21.3亿元,生产苗鸡11000万羽,全产业链产值达51.27亿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实现提质增效。针对市场需求多元化和市场主体日益细分的发展趋势,淮南麻黄鸡产业销售产品适时向多元、梯级化方向发展。产品系列包括良种繁育、育雏鸡苗、标准化养殖商品鸡、林下放养商品鸡、分割冰鲜鸡、急冻整鸡、胚胎蛋、餐饮实体店等,推动实现定点销售和订单销售同步开展,农贸市场、超市专柜和餐饮实体店(县区级政府食堂)一体推进。淮南市兴杨食品公司集种禽养殖、苗禽孵化、商品鸡饲养、加工、销售为一体,年产值1.24亿,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闻鸡生态农业公司,养殖有淮南麻黄鸡种鸡,新推出3款淮南麻黄鸡产品面市,并积极对接省城合肥市场和上海、浙江、江苏长三角市场;寿县威达家禽养殖公司,已从事淮南麻黄鸡养殖24个年头,积累了成熟养殖经验,是寿县唯一的淮南麻黄鸡父母代种禽场,走“企业+基地+养殖户”模式,为“老乡鸡”提供优质原料食材。重点吸引社会资本和营销人才进入冷链配送和特色餐饮领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创立于淮南麻黄鸡产业成型之际的安徽冠鼎食品加工公司主要从事冰鲜鸡生产和加工业务的民营公司,可存储冰鲜鸡15万只,年最大屠宰冰鲜鸡量可达到700万只。2021年,淮南麻黄鸡特色产品经纪人数量达186人,特色产品电商销售数量0.12万吨,同比增加33%。

二是坚持标准引领,推动协同提升。不断丰富完善淮南麻黄鸡产业标准体系,在现有5个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加快专用饲料、林下放养、整体冻藏、冷链配送、餐饮服务等环节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迅速提升淮南麻黄鸡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能力。发挥技术优势,2021年12月28日,《淮南麻黄鸡商品公鸡放养技术规程》(DB34/T 2798-202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2年1月28日,《淮南麻黄鸡商品公鸡放养技术规程》(DB34/T 2798-2021)实施,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扶持更多农户加入养殖环节,实现稳定增收。

三是坚持三产融合,推进转型提质。牢固树立“三产融合”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根本途径的新型农业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高度统一。加快农业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着眼于淮南麻黄鸡产业的整体推进和整体竞争力提升,发挥淮南市麻黄鸡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以上会员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新建精深加工厂、改进胚胎蛋生产工艺,新建专用饲料加工厂,着力发展冷链配送和餐饮实体店,完善淮南麻黄鸡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价值获得能力。

四是坚持助力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发挥淮南麻黄鸡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将按照技术规程养殖淮南麻黄鸡作为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抓手。用“赊用鸡苗饲料、订单回收扣除”的方式,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零成本从事淮南麻黄鸡养殖。在养殖户超过50户的脱贫村,派驻技术人员驻点指导,确保脱贫户“养得好、收得着、售得畅”。组建淮南麻黄鸡产业联合体,从强化薄弱环节入手,推进淮南麻黄鸡产业重点项目进入各县区相应产业园区,重点建设五大领域,整体打造淮南麻黄鸡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淮南麻黄鸡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典型模式与创新举措

一是切实做好品牌推广。牢固树立品牌建设意识,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围绕淮南麻黄鸡产业链打造品牌,通过锻长补短塑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创新强链,不断拉动麻黄鸡产业链转型升级,致力于引领淮南麻黄鸡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省内有影响力、国内有口碑的品牌发展目标。多次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农交会,开展市场推介。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带动广大农户发展规模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挖掘现有产业基础性作用,整合淮南市麻黄鸡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以上会员单位的资产、产品统一到“淮南麻黄鸡”地理标志品牌旗帜下,将资源、资产、资金向品牌基地、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集聚,辐射带动接受标准管理和评价的经营主体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2016年11月30日,淮南市麻黄鸡产业协会经淮南市民政局批准成立,协会致力于弘扬淮南麻黄鸡农耕文化,立足于延续品牌历史文脉,丰富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几年来不仅在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上硕果累累,而且在用科学、绿色发展上做足了功课,协会起到了桥梁纽带、平台搭建、会员之家作用,2020年底已吸纳单位会员269户,个人会员50名,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认可和会员的信任,先后被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定为归口管理协会和团体会员单位,成立中共淮南市麻黄鸡产业协会支部委员会。2021年底,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确定淮南麻黄鸡率先在我省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已将此项工作主要环节:标准制定、宣标贯标、人员培训、专家选聘及相关要求遴选等交给了淮南市麻黄鸡产业协会统筹安排。

三是切实提升产品质量。“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来,现阶段已经基本建立了淮南麻黄鸡产业标准化体系,相关标准也基本覆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有效推动了淮南麻黄鸡产业的发展。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覆盖率目前达到85%,特色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345万羽。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确定淮南麻黄鸡率先在淮南市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2022年我市正式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淮南市财政给予了150万元配套资金。通过麻黄鸡全产业链建设,实施种源管理、生态养殖、品种繁多的深加工产品,为淮南周边及长三角大中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

四、存在问题

一是种原鸡养殖场升级建设急需开展。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淮南麻黄鸡原种场种禽经营许可证已于2021年2月份到期,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至今没有续办成功。

二是标准化创建重点基地(企业)建设任重道远。近年来,在淮南麻黄鸡的产业上有较大的社会资金投入量,但总体来说淮南的大农业一样存在着以下困难:规模经营难。随着淮南麻黄鸡养殖大幅提高,传统分散养殖模式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和良种良法的实施,严重制约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把分散的养殖“统”起来,实现规模化养殖。服务提升难。一家一户的养殖分散经营,导致淮南麻黄鸡养殖社会化服务组织内部产权关系松散、服务功能单一、竞争实力不强,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淮南麻黄鸡养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需求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农民增收难。饲料、药品价格上涨推高了养殖成本,频发的动物疫病灾害以及新冠疫情增加了养殖风险,增长缓慢的淮南麻黄鸡价格挤压了增收空间,影响了农民养殖淮南麻黄鸡的积极性。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年轻人不愿养殖、老年人劳动能力丧失,农村“空心”现象愈发严重,做好淮南麻黄鸡养殖、确保淮南麻黄鸡养殖安全、增收面临一系列新的考验。

三是精深加工薄弱,产业链过短。虽然我市淮南麻黄鸡特色农产品十分丰富,但除少数几家上规模的加工企业外,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滞后,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精深加工产业优势。多数农产品出售的还是原始产品,即使经过加工的农产品也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四是销售渠道狭窄,市场开拓能力弱。目前,我市农产品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少,基本没有建立市场与基地挂钩、产销联盟、产销直挂、城市配送、企业联销营销等现代产业化经营方式,主要还是企业和农户自己闯市场、找销路、搞运销,特色农产品绝大部分仅在市内及周边地区销售。但本地农产品售价没有优势,大量的外来农产品挤占了本地市场份额,而在市场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加上多数农户经营比较粗放,风险意识淡薄,盲目跟风种植,却没有及时建立起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销售渠道,直接导致效益差甚至失败,“增产不增收”问题时有发生。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淮南麻黄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把推进淮南麻黄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我市知名度的重要举措,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淮南麻黄鸡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推进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推动县区农业部门健全相应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和促进淮南麻黄鸡产业项目发展,相关工作列入县区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二是财政优先扶持。在财政扶持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背景下,将淮南麻黄鸡产业发展优先列入农业产业化任务清单。相关县区对照任务清单,优先安排资金对淮南麻黄鸡产业新增生产线贷款、新(扩)建标准化养殖场和林下放养基地、购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给予贷款贴息或补贴补助;对淮南麻黄鸡的标准制定、信息平台、销售终端、品牌推广等活动给予资金奖励或资金补助。

三是加强流通商贸引导。推进淮南麻黄鸡对接省域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淮南麻黄鸡在市内知名超市开设专柜和在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设立摊位,鼓励淮南麻黄鸡采用多种形式建设“淮南麻鸡豆腐馆”餐饮实体店。

四是强化地理标志管理。建立和完善淮南麻黄鸡产地认证体系,实行产地标识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制定淮南麻黄鸡地理标识标准系列,采用二维码、射频码技术,加载养殖、加工、运输信息,规范淮南麻黄鸡地理标识使用和管理,维护严谨使用淮南麻黄鸡地理标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非常感谢您对市农业农村局农业品牌认证的良好建议,欢迎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