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六届市政协四次会议第18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5-06-12 16:10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丁婷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教育方式”的建议

培训上我们主要做法是:一是分层分类精准培训。我市每年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各县区先进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任务需求摸底调查,由市汇总报省,各类培育对象遴选,可按照个人申请,村委、乡(镇)逐级推荐,县农业农村局审定的程序进行;也可以把相关农业行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大户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人选。市里和县区根据农业农村部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分解的任务,分成不同的班级进行培训,构建以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及社会培训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市、县区制定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班级在课程的设置上、教材的选择、师资的配备实施差异化培训,如寿县、潘集针对粮食种植户开设良种选购、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并针对合作社骨干增设管理经营培训,实现因需施教,针对性培训。

二是强化培训过程监管。县区建立了随机抽查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和质量跟踪,及时审核开班计划和培育对象,跟踪培训进度,随机抽核培训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意见。依托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育全过程管理,定期抽查培育信息录入情况,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机构、师资、效果等综合管理在线评价;依托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做好资金支出监管。

三是多维融合培训。打造“线上平台+田间实训+跨区联动” 融合培训模式,线上平台赋能,依托“乡村网络”等平台开展远程教育,毛集实验区开发本地化小程序“农技云课堂”,集中直播授课、突破时空限制;田间沉浸教学,与现代农业园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合作设立实训基地。组织学员参观农业科技产业园,学习物联网技术、循环农业知识等,凤台县组织学员赴桐城农机合作社开展一对一实操指导,线下实训使农机操作技能掌握周期缩短一半;跨区域联动学习,与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跨区域学习交流,拓展学员视野。

二、关于“强化贴地培训”的建议

一是优选培训基地。各县区从农业园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中选择一些实训基地 ,实现“家门口”培训观摩与实践。连续实施培育十多年,也涌现出了一些高素质农民的先进典型,示范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凤台瑞耕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兴杰连续参加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后,在技术方面经常与农业专业技术单位交流,开展科研试验示范,其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近三年,该合作社年盈利均达到了60万元以上。还有凤台怀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有成员68人,总资产1400万元。现有烘干机、高速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具近30台套,有育秧车间、仓储等建设面积近5000平方米。合作社负责人之子徐棒棒参加2017年中国农机手大赛(安徽赛区)获得亚军,2017年第四届“中国农机手大赛全国总决赛(植保分赛)获得季军”。寿县从2014年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有2名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被评为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百名优秀学员”。高素质农民陈祥胜创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粮食种植、托管、营销、服务,现托管土地面积2986亩,标准化粮食仓储能力3000吨,日烘干能力140吨,各种农机具20多台套。

二是利用资源开展培训。一方面国家支持用好农科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科技小院等科技资源,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高素质农民培训受政策、资金、农民知识结构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较大。现在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省财政配套一些,市县区财政没有配套。

三是关于现有农广校提档升级事项。市和部分县区都有农广校,由于几次机构改革影响和人员变化,职能没能得到强化,但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加强市级农广校建设。

三、关于“强化跟踪问效”的建议

一是建立培训后期服务培训结束后,组织协调农业农村系统相关力量,为每个培育对象提供跟踪技术指导服务,同时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遴选培育对象参加省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国家培训、展会、农产品交易活动等。今年推荐了3名学员参加农业农村部的培训。

二是优化全链服务。建立“培育+跟踪+服务”闭环模式, 2014年以来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近2万人,带动家庭农场增至5258个,合作社达5433个,市里组建“农业生产统一经营人才智库”,由30名农技专家提供持续技术指导,县区为学员配备跟踪导师,做实后续生产与技术服务,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我市通过科技特派员下乡帮扶,在寿县推广新品种47个、新技术9项,带动1500多亩瓜蔬种植;2024年评定乡村振兴高、中、初级人才147人,开展“乡村工匠”评选,2023年以来已评选874人。寿县优秀学员石秀成通过培训与政策扶持,创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带动了126户农户增收。

三是加强宣传报道。有培训任务的县区充分利用报纸、网络、视频宣传报道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情况,2024年潘集区利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宣传2篇、安徽农网1篇、安徽农业科技教育网2篇、安徽日报1篇、中国新闻网1篇;凤台县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安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淮南市农业农村局网站、凤台县政府网站、凤台县电视台等媒体多渠道宣传报道18篇;寿县利用第一堂课开展政策宣传10余次,人民网、安徽日报媒体采用5篇稿件。毛集实验区利用中国新闻网宣传报道4篇,中安在线1篇。上报的信息《淮南市培育高素质农民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被省委采用。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持续优化工作机制,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欢迎继续监督指导。           

2025612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