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秋粮“一喷多促”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5-07-31 15:14 作者: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阅读: 文字大小:[    ]

当前正值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时期,面对影响秋粮丰产丰收的高温、干旱和病虫害等威胁,各地要抓住关键时期、关键节点,积极开展秋粮一喷多促,及时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开展规模化适期防治,主动抗灾避灾,减轻损失。为科学指导全省水稻、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实施一喷多促,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特制定本指导意见,各地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因地制宜,科学搭配

各地要根据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生育进程,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发生实际,因地因苗因时因灾综合实施一喷多促。高温干旱地区可喷施磷酸二氢钾、中微量元素水溶肥和抗旱抗逆制剂,渍涝地块及时排水后可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

水稻可选用三氟苯嘧啶、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等杀虫剂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等害虫,选用三环唑、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嘧菌酯等杀菌剂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同时,合理混配芸苔素内酯、噻苯隆、调环酸钙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抗逆能力,预防早衰,增加粒重。

玉米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防治玉米螟、粘虫、蚜虫等害虫,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氟环唑等杀菌剂防治小斑病、弯孢叶斑病等病害。同时,合理混配三十烷醇、噻苯隆、芸苔素内酯、胺鲜酯、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植株生长、增强抗倒伏抗逆能力。

大豆可选用螺虫·吡丙醚、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杀虫剂防治烟粉虱、甜菜夜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害虫,选用精甲霜灵等杀菌剂剂防治根腐病,选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苯甲·丙环唑等杀菌剂防治叶荚部病害。同时,合理混配喷施三十烷醇、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二氢卟吩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诱抗剂等强健植株,预防早衰,促进结荚和鼓粒。

混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时,施药作业前,需开展药剂混配稳定性试验,确保混配后所有组分混合均匀、性质稳定,不出现絮凝、沉淀、分层等现象,且对作物无药害。

二、适时喷施,精准用量

作业时环境风速应小于三级风(≤3.3m/s)、气温不宜超过30℃,各地应结合实际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施药,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施药后24小时内遇中到大雨,要及时补喷。选择无人机统一喷施作业时,针对现有主流植保无人机,建议飞行速度控制在5—7m/s,亩喷液量1.5—3.0L;飞行高度(离作物冠层的高度)根据载荷重量适当调整,载荷量<50L的机型飞行高度2.0—3.0m,载荷量≥50L的机型飞行高度2.0—4.5m;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等茎基部病虫害时,应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喷液量、降低飞行高度;施药前应根据飞行高度确定有效作业喷幅,确保喷幅边缘有足够的药液沉积量,并在药液中添加适量的喷雾助剂,提高雾滴沉降、抗飘移、抗蒸发等性能。选择高地隙喷杆喷雾机、车载式担架机进行喷雾作业时,亩喷液量要达到30L以上。

三、科学作业,确保安全

无人机喷施作业前,要检查施药区域周边环境,确定施药边界,综合评估潜在风险,防止雾滴飘移造成非靶标生物毒害和周边作物药害。同时,设立警示牌防止人畜中毒、药害等事故发生。

喷施作业时,无人机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避开喷雾下风位,严禁在施药区穿行,作业时禁止吸烟及饮食。对不适用于无人机作业的田块,应因地制宜选择高地隙喷杆喷雾机、车载式担架机等进行喷雾作业。

喷施作业后,农药包装废弃物应清洗3次,并交至农药经营门店或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丢弃至田间地头、沟渠路旁等。

四、提早防范,减损增产

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在地秋粮作物中后期的苗情监测,依据生长发育进程,提前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防范局部地区高温、强降雨、旱涝急转和后期低温。要加大实施一喷多促力度,增强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时期的抗逆能力,促进植株正常发育结实,落实关键生产措施,主动防御极端气象灾害,减轻灾害影响,力争秋粮丰产丰收。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

202572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