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淮南段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

发布日期:2024-06-05 14:49 作者: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阅读: 文字大小:[    ]

5月20日至3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对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凤台监测断面48#、平圩监测断面49#)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此项工作是“2024年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通过对保护区渔业资源、水质、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进行了监测,摸清该区域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监测,该断面水质整体良好,无异味,浊度值在14-17区间内,透明度可达近70cm,水体较清澈。该段水域共计捕到渔获物40种(2019年全年监测到鱼类46种,2021年全年49种,2022年全年49种)2145尾共计69821.72g;除青虾(1206尾,合计1592g)外,鱼类共有39种939尾,共计68229.72g,其中鲢最大为5430g,鳙最大5273.8g。

此次监测到的渔业资源种类是保护区建立以来一次性监测品种最多的一次,同时此次监测到的细鳞鲴(914.8g)、蒙古鲌(902g)、瓦氏黄颡鱼(即江黄颡鱼,849.8g)、鳊(714.96g)、鳜(613.3g)、乌鳢(580.4g),鲫(580.03g)、黄颡鱼(364g)、花䱻(327.1g)、圆尾拟鲿(232.8g)也是近年监测统计中相同种类规格上最大的品种,这充分证明了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鱼类群落结构健康合理,渔业资源相对丰富,生物链更加完整。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市县区渔业主管部门开展的淮河春季禁渔保护区全面禁捕及有针对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密不可分。在禁渔禁捕期间市县区渔业主管部门通过开展严打电毒炸鱼行为,清理整治违规网具,加强涉渔船舶源头管理等专项行动和水中巡、岸上堵、市场查、监控拍等方式使保护区基本上做到了“四清四无”,禁渔期做到“人上岸,船进港、网入库”。近年3年来全市共查处各类涉渔案件278起,其中移送司法案件26起,移送人员29人,销毁涉渔“三无船舶”62艘,没收网具地笼等2079条,暂扣钓具1618套(支);同时从2011年保护区建立以来,市县区渔业主管部门共开展有针对性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62次(包函生态补偿项目),放流四大家鱼、长吻鮠、瓦氏黄颡等苗种超过6800万尾,放流螺蚌类2次共计28000公斤。

全市渔业主管部门通过“一禁(禁渔)一放(流)”,打击了各类违法捕捞,遏制了电毒炸行为,控制了违规垂钓,保护了淮河淮南段的渔业资源,增加了鱼类品种,改善了种群结构,维护了淮河淮南段的水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