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渔期结束,淮河迎来“银鱼汛”
3月1日至6月30日是淮河春季禁渔期。进入7月,禁渔期一结束,淮河干流淮南段便迎来了久违的“银鱼汛”。赶“银鱼汛”的渔民早已备妥捕捞工具,只待这一刻,便投入捕捞队伍。
银鱼体小娇贵,浑身透亮,对水质要求苛刻,水质稍差便不复存在,因此被喻为水质的“晴雨表”。“银鱼汛”的出现,是生态向好的明证,更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7月上旬的清晨五点许,市渔政大队人员乘坐渔政执法船艇,向着平圩淮河大桥下游的“银鱼汛”主渔场驶去。只见数艘捕捞船聚集于此,渔船在波光中穿梭往来,忙碌地追逐着银鱼。捕捞船上渔民盆桶中盛满银鱼,间杂小鱼需仔细分拣。面对细小银鱼,渔民先将捞获物置入盛水大盆,再用捞罩筛出银鱼,剔除水草和杂质。随后,洁净的银鱼被移入干净器具,加冰后冷藏保鲜,不久便送入市场。
淮河淮南段设淮王鱼保护区,范围为凤台硖山口至平圩淮河大桥段,全年禁渔,因此银鱼捕捞仅限于该桥下游水域。银鱼生命周期短暂,通常一年左右,繁殖后即便不捞亦会自然消亡。故在禁渔期和禁渔区外合规捕捞被允许,但须使用达标网具和渔船。“银鱼汛”的恩赐,不仅增收专业渔民,也丰饶市民餐桌。
近年来,国家重视淮河生态,民众环保意识增强,推动水质持续改善。淮南市农业农村部门同步实施禁渔、增殖放流和强化管理,保障了渔业资源与生态的稳步恢复。于是,“银鱼汛”作为水质“晴雨表”,每年如期而至,成为淮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